廊坊口碑好的手机成瘾孩子的军事化学校
廊坊口碑好的手机成瘾孩子的军事化学校
廊坊北郊,潮白河拐了个弯,留下一片安静的白杨林。林子里藏着一所不太起眼的院子--“冀鹰成长营”。没有高墙电网,也没有刺眼的探照灯,灰砖围墙上爬满凌霄花,远看像一所被时光遗忘的旧学堂。只有门口那块小小的铜牌写着“行为矫正与国防教育实践基地”,透露了它的特殊身份:一所口碑相传、专门陪伴手机成瘾少年的军事化学校。
营地创办人老周曾是陆军侦察营的教官,退役后回廊坊老家,发现亲戚家孩子抱着手机昼夜颠倒,话越来越少,背越来越驼。老周把部队里的节奏搬进教育:起床号、体能操、内务比拼,却剔除了粗暴的训斥与体罚。他相信,让孩子“动”起来,比把屏幕“砸”掉更有效。
每天五点四十,哨声穿过白杨林,孩子们揉着眼睛集合。没有教官的怒吼,只有鸟叫和晨雾。三公里慢跑后,他们回到宿舍叠“豆腐块”。十五岁的浩宇曾是“王者荣耀”省榜前十,第一天把被子揉成一团丢在床上。老周不批评,只把被子摊开,亲手示范一遍,边角拉得笔直,像给浩宇递上一面镜子。第二天,浩宇的被子有了棱角,第三天,他主动帮下铺的室友。手机被统一锁进铁皮柜,钥匙挂在老周腰间,但孩子们并不惦记--营地的日程塞得太满:无人机组装、CS对抗、河边取水净化、夜行军辨认北斗七星。屏幕里的虚拟胜利,被真实的汗水与风声替代。
“军事化”不等于“机械化”。每周三下午是“自由日”,孩子们可以写信、画画、弹吉他,甚至申请半小时给父母打电话。女生思琪把电话卡攒了三次,只为给外婆唱一首《萱草花》。唱到一半,她哭成泪人,电话那头的老人也跟着哽咽。思琪来营前每天刷短视频到凌晨三点,如今她在菜园里种的小番茄已经挂果,红得像她久违的笑容。
营地的心理老师刘倩毕业于北师大,她把沙盘、绘画、OH卡带进营房。孩子们围坐一圈,用模型摆出“我的世界”。有人把坦克放在学校门口,有人把航母开进客厅。刘倩不急着解读,只轻声问:“如果手机是一扇门,门后面你最想见谁?”沉默之后,孩子们开始讲述:想跟爸爸踢一场真正的足球,想陪妈妈逛一次菜市场,想在爷爷的老院子里放一次风筝。那些被屏幕遮蔽的渴望,一点点被看见、被接住。
三个月为一期,结营那天没有煽情的大会,只有一场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的十公里拉练。浩宇的爸爸第一次牵着儿子的手跑完最后一公里,汗水混着泪水往下淌。浩宇把叠得方正的迷彩帽递给父亲:“爸,以后周末我们去河边跑步吧,不带手机。”父亲愣了半秒,重重点头。
“冀鹰”不承诺奇迹,只提供土壤。老周说,手机像一把刀,可以切菜,也可以伤人,关键是谁在握刀。营地要做的,是把刀柄交回孩子手里,让他们学会与科技和平共处。如今,从廊坊市区驱车半小时,仍能看到白杨林深处那抹迷彩绿。风过时,树叶沙沙作响,像无数细小的掌声,送给每一个走出屏幕、走进阳光的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