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南通有没有问题孩子成长学校
人是群体性动物,人与人之间必然有互动交往的,在此过程中,彼此欣赏、关爱,形成了稳定良好的情感关系。但在交往中往往会出现“好心”“好意”得不到理解,甚至出现“好心得不到好报”的尴尬情境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
江苏南通问题孩子成长学校认为原因有三:
1、不尊重的好意容易被人曲解
青春期,孩子身心会发生剧烈变化,其显著特点是生理发育逐步成熟,心理上的表现是容易冲动、叛逆、自尊心极强、神经敏感,认识事物、考虑问题时,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来支持,认识还比较片面,经常凭自己的好恶来对待人和事。
2、好意有可能成为压力
乐于助人本身就是好意行为,值得推崇。但是,从被帮的人的角度来看,如果比自己优秀的人总是来“帮”自己,这样的“好意”有可能会给他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,他会觉得自己更不如人。反而会让被帮的人产生自卑心理,他会觉得别人的好意是“假惺惺”的,是有意让自己难堪的。
3、追求独立,拒绝好意
青春期孩子希望摆脱对别人的依赖,追求独立自主,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并通过做事以证明自己,就算做不好也不愿意接受别人对自己的“安排”,更不需要别人盛气凌人式的好意。因此,父母应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,以适应孩子的行为特点,而不是以严厉、对抗的态度去训斥自己的孩子;否则,会让孩子觉得“父母的好意不过是为了让我听你们的话。”好心好意有可能办坏事。
那么孩子对别人的好意不领情家长怎么办呢?
1、尊重孩子,给孩子的好意也要维护自尊心
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极强,非常注重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,而且很敏感。如果是真诚的好心好意的帮助,他会觉得别人是真心为自己好,不仅接受还会给予意想不到的回报;反之,就伤了孩子的自尊心,让他觉得别人的好意是假的、是施舍、是可怜,绝不领情。因此,父母在平时的教育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,尊重孩子,就算是真的好心好意帮助孩子,也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。
2、引导孩子学会相互学习,理解别人的好意
父母要为孩子和同伴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助上一臂之力;可以在周末或假期组织孩子同学及其父母外出游玩、参观,让孩子体验同伴间互助友爱的乐趣。在孩子们相处期间,观察和引导孩子学习坚持主张和放弃意见、得到同伴的赞许和尊重等,学会从与同伴的对比中看到自己的缺点,感受别人的帮助。孩子对别人的好意表现得无动于衷,实际上就是“以自我为中心”的心理;只有意识到别人的存在,能够善解人意,才能做到与人融洽相处,才能由衷地接受他人的好意。
3、消除孩子的“逆反”心理
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强,对问题的看法也常常偏激、片面、不深刻。孩子如果“不识好歹”地拒绝了同学的好意,父母使用批评、指责、甚至是大骂的手段,只能让孩子的态度变得更冷漠,更加拒绝别人的好意;甚至产生“别人的好意都是虚假的、有意图的”偏激的、悲观的态度,导致孩子的人际交往阻碍。父母应以朋友的心态与孩子交流,倾听他的想法,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去平等地沟通和交流,让他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,这样就会使孩子的逆反心理降到最低,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别人的好意,包括父母自己的好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