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苏州有没有行走学校
孩子小的时候,我就给他买过电子游戏机,初衷是为了开发他的智力。当时觉得进入电子时代了,让儿子多接触电子方面的东西,对他肯定有好处。那几年,儿子星期天及节假日大部分时间都是伴随着游戏机度过的。我和爱人比较忙,在家的时间少,儿子回家后有游戏机陪伴,就很少到外面去。孩子安全,我们也少了几分担心,反倒觉得游戏机是个好东西。
进入初中以后,孩子嫌在家里玩不过瘾,就到电子游戏厅去玩。那时他还能照常上课、按时交作业,学习成绩也在中等偏上,因此网络这个问题,也始终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。
孩子暴露出问题、进入恶性循环是在高一上学期后半期。那一阶段,儿子上课打不起精神,不能按时完成作业,学习成绩直线下滑。老师通知我到学校,把孩子的问题抛给了我,我开始对孩子施压:“都上高中了,还那么不懂事,不能太惜力了,是该用功的时候了。”当我得知儿子还是频频上网打游戏、旷课时,我就找他兴师问罪了。“你真是扶不起来的阿斗,这种学习态度,能对得起谁?”
本指望经过“教育”,孩子会有一定改观,没想到他不但没有接受教训,反而越来越变本加厉了——每天玩大半夜还嫌不过瘾,时不时还玩通宵。
怎么会是这样呢?怎么越教育越糟糕呢?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?作为孩子的父亲,作为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,我究竟做错了什么?经过冷静分析、认真反思,我意识到,自己还是没有从内心深处理解孩子,也没有从本质上把“网瘾”这个问题看透。
孩子曾在一篇日记中吐露了心声:父母老师都是势利眼,在意的永远是学习成绩,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。为什么节假日我不愿回家?我觉得那个家不属于我,甚至离我非常遥远。为什么我要去玩网络游戏?因为我需要在虚拟中寻求成就感。我明明知道那是虚幻的,但那里的人理解我、懂得我。为什么我要和别人打架?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……
当我用一种宽容的心态,设身处地地站在儿子的角度感受,才认识到孩子在高一出现问题是一种必然。我们疏忽了孩子从小的教育,在孩子积蓄成长力量的关键阶段,却整日忙于事业,给孩子情感关爱不够,精神支持更不够,因此,孩子内心的力量储备不够,缺少强有力的精神支撑。所以进入高中后,面对学习上的压力,孩子选择了逃避。人是需要被别人认同的。孩子在学校及在家中都不被认可、没有成就感,但他在虚拟世界就不一样了。
这样一分析,我认识到,问题反映在孩子身上,但病根却在家长身上!我心里清楚,这是现实和虚拟在争夺孩子,哪边力量大,孩子就会朝向哪边倾斜!接受了以往的教训,我采取了和过去截然不同的方法。
一天在和儿子交流时,我郑重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:“现在爸爸想明白了,你玩网络游戏自有你的道理。存在即合理,爸爸尊重你的选择。爸爸过去支持你玩电子游戏,现在仍然支持你玩网络游戏。从今天起,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,要玩就玩尽兴,再不用顾虑爸爸会干涉你了,爸爸决不食言。”
理清了思绪,我的内心无比坚定,孩子再怎么玩游戏,都能心平气和。有一次,儿子在网吧整整玩了一夜,第二天回家后,我出奇地冷静。我对儿子说:“爸爸不反对你玩游戏,只是担心你的安全。昨晚自习后,我一直在等你回家。有个风吹草动,我就去开门,结果是一次次失望,为了等你我一夜没合眼。只要你给我打个电话,告诉我你在什么地方,我就放心了。”儿子没有说话,但我能感受到,有一丝抹不去的愧疚挂在他的脸上。
随着我对家庭教育认识的一步步加深,随着我对孩子的无条件接纳和充分理解,随着我和老师配合的进一步默契,随着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认可,随着儿子阅读习惯的逐渐养成,优质精神营养逐渐地滋养着他的心灵;随着儿子对乒乓球、篮球、游泳等体育运动的热爱,儿子进网吧的次数在逐渐减少;随着现实生活对儿子吸引力的不断增强,虚拟世界对他的诱惑力在一点点减弱。
进入高二下半学期,我观察到儿子连续二十多天没有进过网吧。我一天天地压抑着内心的惊喜。一天晚饭后,我漫不经心地“提醒”儿子说:“这些天咋不见你玩游戏了呢?”正在读书的孩子连头都没有回,淡淡地说:“我现在觉得网络游戏太幼稚,没啥意思!”
是啊,一个孩子如果在家庭中得到了温暖、有了归属感,如果能自如地融入校园生活中,成为学校的一分子,如果有了健康的兴趣爱好和充实的课余生活,他还会迷恋网吧吗?
江苏苏州行走学校认为戒除网瘾,工夫在网外。如果孩子在现实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,他还会到虚拟世界去追求所谓的人生价值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