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绍兴有没有问题少年教育学校
为什么孩子会产生读书不是为了自己的想法?究其原因,是孩子内心深处的反抗心理在作怪。
伟大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、潜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。人类天生有着对压迫的反抗心理,这个压迫的定义不被人的意识所控制,一旦潜意识把此件事物定性为“压迫”,身体里的自我防御机制就会自行启动,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对压迫实行反抗行为。
而中国是一个祟尚读书的国家。家有秀才,光宗耀祖!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的心愿,教育孩子是长辈们天经地义的责任。但是,当这种责任异化成一种功利性的追求时,教育的初衷就会在无形之中被扭曲。
“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好,为什么我的孩子就不能做到?”
“别人家的孩子参加了奥数班,我家的孩子也不能落后!”
“我小时候没有考上北大,现在一定要让孩子实现我的心愿”
于是家长不顾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兴趣,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,孩子感觉到不悦,便不自然地把这种行为定义为压迫,内心深处开始实施反抗。久而久之,孩子便觉得学习枯燥无味,产生厌学情绪,认为自己在为父母、老师读书。所以,家长要学会改正孩子的这种错误认识。
1、告诉孩子,读书绝不是父母为了一己私利而强行布置给他的“任务”,他自己才是读书的最终获益人,这是谁也无法取代的。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,知识就是力量,是每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,没有知识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。
2、尊重孩子的兴趣。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,从一定意义上说,如果动机是一种内驱力,信念是一种支撑力,那么兴趣就是一种牵引力。
浙江绍兴问题少年教育学校曾经研究过,如果一个人对所做的事有兴趣,积极性就高,就能发挥出他全部才能的80%一90%。如果一个人没有兴趣,做事积极性就低,只能发挥他全部才能的20% -30%,所以,请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力。
3、家长要纠正自己的态度,不要把教育功利化,更不能把孩子优秀的学习成绩当做炫耀的资本,让他们从心理上减小自己的压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