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恩施有没有青少年励志学校
所谓网瘾,有时只是教育失败的遮羞布。
早些年电脑刚普及的时候,长辈看着晚辈鼓捣这个电视机般的东西没个完,自己也看得一头雾水,于是不论晚辈究竟是用电脑玩还是干正事,一律统称为“整天玩电脑”,有人在电脑前坐得比较多,也被直接归类于“玩电脑玩上瘾”。后来电脑能上网了,又有了网瘾。网瘾无疑是存在的,但对网瘾这个说法,很多人至今缺乏一个相对客观明确的认识,而它本身又是个容易混淆妙的概念。
随着电脑等技术产品的普及,这种误解当然比过去要少,但确认一个人有没有网瘾,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尤其是在电子游戏已成为电子竞技的今天,不少人以玩游戏为生,对于一部分人来说,这是他们的事业。不少人走上这条路,正是因为对游戏的热爱。而有时候对一件事情全身心投入,在外人看来与成瘾无异。
有的孩子嗜好下棋或弹琴,父母很满意,甚至还要满到处宣扬,而嗜好电子游戏则往往得不到如此待遇。只因在不少人心目中,下棋与弹琴那是高雅的爱好,优秀的棋手和琴师,那都是名利双收之人,而电子游戏不过是些奇淫巧技,绝非正途。
不可否认,有一种所谓的网瘾,实际上是人们对于一种爱好的不解与恐慌。如同有家长禁止子女阅读教科书以外的“闲书”一般,在一些人看来,不能让人出人头地的事,都是闲事,不能让人飞黄腾达的爱好,都是浪费时间。
虽然现在不少电子竞技从业者的收入与社会地位越来越高,但不少中国父母对电子游戏仍有着十足的警惕。观念确非朝夕可改之事。
2008年颁布的《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》曾对网瘾作出相对系统的解释,但其中一些用于界定症状的量化指标,如“平均每天连续使用网络达到或超过6小时,而且这种症状达到或者超过3个月”,显得过于机械,沦为坊间笑谈。
互联网,尤其是移动互联网,将不可避免地颠覆人类既有生活方式。今天看来离不开的手机,曾经可有可无。如果说所谓网瘾仅仅是因为人对网络有所依赖,或使用网络时间较长,那么大多数人恐怕只能当这个瘾君子。
靠疏离生活中的互联网,或控制使用互联网的时间,是否就有效抵抗成瘾,值得斟酌。拿山东杨永信的网瘾戒除中心来说,综合之前许多媒体报道,不难看出,几乎所有学员的家庭都存在危机,家长也都指望着治疗孩子的网瘾来解除这种危机。
究竟是孩子的网瘾导致家庭危机,还是家庭危机导致孩子的网瘾,此处无法妄下断言,但作为当事的家长来说,几乎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。于是网瘾成了一个现成的恶魔,什么都可以怪罪在它身上。
假设这个世界没有互联网,甚至没有电脑,当然就没网瘾了,但能否保证人不对其它事上瘾?一个人为某件事废寝忘食,以致于影响个人正常生活和社会家庭关系,问题是不是真的出在这件事上?互联网毕竟不是毒品,能让一个人抛弃生活中的一切,选择上网作为全部寄托,是不是还存在这样的可能:即除了互联网,其它事物都让他感到失望。
如果是孩子形成这样一种世界观,要说朝夕相处的家长一点责任都没有,显然说不过去。当家长不用考试是件可怕的事,许多家长不知对错,也极少愿意承认对错并改变。
不可否认网瘾是存在的,对网瘾的妖魔化也是存在的,围绕这种妖魔化产生的心理需求和利益链同样大行其道。对于引导下一代合理使用互联网,合理安排生活学习,采取一些措施显然有必要。
但政府层面的政策法规,终究无法解决家庭与社会那些隐匿的心结。未成年人0到8点再也没法玩游戏,于是从此家庭和睦,其乐融融?
湖北恩施青少年励志学校认为如果成瘾的心理土壤还在,那么即使全面禁止未成年人玩游戏,恐怕也无济于事。相反,家长还得惴惴不安地猜想,下一个成瘾的对象是什么,那很有可能是比游戏更危险的东西。